第八百九十七章 眼界(1 / 2)

加入书签

关羽和雷远的僚属们有条不紊地制定命令,携带命令的军使快马出城。
在宁静的夜幕下,头戴红色冠帽的军使策马踏过长街,蹄声在街道两侧坊墙之间来回激荡,仿佛雷鸣。
当军议结束,众人散会的时候,夜色已经很深了。
适才翻找文书时,雷远的眼睛被烟气熏了一下,这会儿每隔几步,就揉一揉眼睛,走得不快。
前将军府的门口,关羽的扈从们准备了松明火把,等着递给文武官员们。
雷远索性等了等,让其余人先拿着火把,纷纷攘攘地各自回家。
待到他把眼睛按压舒服了,院门处已经没什么人。代表关羽送客的廖化打了个哈欠,待要领着佐吏们关门,又看见雷远和几名僚属缓步过来。
他连忙取了火把迎上前来,亲自将雷远等人送出门外。
自从担任大司马长史以后,雷远在江陵的公务渐多,必须要在荆州安置一套幕僚班子。但左将军长史马忠、交州治中从事阎圃这两人主持交州军政要务,断然走不开;其余的管事们则陆续凋零了不少。
比如曾经担任雷远书记的岑鹏,在日南郡某地遭遇瘴毒病逝;在处置商业方面颇具才干的宋水,则病死在前往吴郡联络瓷器买卖的路上。
跟从庐江雷氏三代人、地位极高的辛彬,两年前身患重病不起。在他弥留的时候,雷远得封新宁侯,遂遣人急报苍梧,正式任命辛彬为家丞,酬谢他数十年勤恳的功勋。辛彬数日后病亡。
辛彬之后的家丞是周虎。周虎是雷远最初的部下之一,虽无杰出才能,却对数字敏感,记忆力强绝。故而常被雷远带在身边,以备咨询。
雷远便将他调了来,另外还召了毌丘兴到江陵,以之负责对接江陵大司马府。
毌丘兴则是雷远的家乡灊县的尉史,是个颇擅安恤百姓的官员。当年雷远领兵支援吴侯,翻越灊山杀入淮南各郡的时候,毌丘兴一家都成了雷远的俘虏,后来他历任交州各职,做过负责供销社的从事,又转任端溪县长。
这一晚天色甚好,月光如水,轻风拂面。
扈从牵过马来,雷远翻身上马眺望,可见有几处宅邸依然亮灯。那是荆州刺史射援和南郡太守李严的居处。这两位都是有能的干吏,想必都注意到了前将军府的特别动向,而传达军令的吏员们,也应该快到他们家里了。
雷远笑了笑,说:“这时候,估计射文雄心里忧虑多一些;而李正方心里,大概是期盼多一些。”
周虎和毌丘兴也笑。
原来去年成都中枢着手恢复前汉制度,在各郡皆设都尉。都尉专管本郡军事戍防,其治所别立,置官属,在郡中与太守并重。
此举的目的,一方面是要剥离地方世族对郡县兵的掌控可能,另一方面,地方上二千石的官员数目既然翻倍,其下属官属吏的数量也翻倍。汉中王在大力挤压乡豪世胄的同时,便能拿出足够的官吏职位,一手诱使诸多士人前往异州他乡为官,一手给军中退出来的军官提供良好安置。
当然,还有更重要的目的,是确保都尉对董督一州的大将直接负责,进一步提升各地的军事动员力,以备大战、恶战。
当时汉中王本打算以射援为梓潼都尉,但射援力陈本人殊少戎马之才,所以汉中王另授他为大司马府议曹从事,数月后再转任荆州刺史。
荆州的军务完全掌握在关羽手中,射援这位刺史便可以安心埋首政务。而射援抵达荆州后,还专门对关羽说,举凡军务,全然不必找我,可以说把自己撇得非常清楚了。
而李严的情况则与射援不同。
当日朝议有太守和都尉两分的传闻时,他最早上书,指称诸多军事要隘或重要都市但有事变,须得高效应对,稍缓就会招致外敌乘隙而入。要高效率,就得简化军政体系,而军政两分、太守、都尉分署办公,显然是逆向而驰,故而恳请中枢再做考虑。
他这份上书,恰与中枢一些大员的想法相合。于是各地设置都尉的时候,惟有汉中郡、豫章郡和苍梧郡,还有李严所在的南郡不在其列。这几处,依然由带将军号的重臣兼管地方民政。
此后李严便隐然成了荆州地方大员中当之无愧的首席,而他本人除了着意于南郡各地的建设,也不断加强南郡郡兵的训练,很有建功于中原的勃勃雄心。
雷远敢打赌,接到前将军府的命令以后,李严立即就会传令郡兵戒备,绝不会拖到第二天早上。
这两位大员的宅邸正靠在一处,隔着一堵墙,双方的情绪就如天壤之别,着实有些好笑。而宅邸中忽明忽暗的灯光,或许就如他们的心情那样,有人担忧,也有人勃然奋起。
周虎看了看雷远沉静的神色,忍不住问道:“局势将趋紧张,这些人各有各的想法,也是难免。却不知,宗主心里是怎么想的?”
雷远笑了笑。
他说:“我在灊山时,曾领部下二十骑冲击曹操本队,只求趁乱脱身。当时看曹丞相的军队,简直声势煊赫震天。如今我身在江陵,背后有数十万百姓、数万精锐为依托;而曹公却老了,他没了一举厮杀决胜的信心,而将胜利的希望寄托于种种诡诈手段……由此看来,忧虑大可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